<ul id="a0ao3"><meter id="a0ao3"></meter></ul>

  1. <strike id="a0ao3"></strike>
    雛鳳清音 - 文學中心 - 梧桐樹文學社
    蘇軾在黃州的日子
    更新時間:2015-08-21 10:57:11     來源:教務處     作者:吳樹桃     錄入:jw     瀏覽:85992

    蘇軾在黃州的日子

    吳樹桃

    古城黃州,因東坡而聞名天下。黃州對于蘇軾來說,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時光。在這里,他的心態(tài)得到進一步的錘煉,直至曠達。在這里,他的文學造詣達到頂峰。在這里,他能感受生活的另一番樂趣。那么,黃州到底有何魅力,能對他的人生有如此重大的影響?蘇軾在黃州,又有怎樣的變化,過著怎么樣的生活呢?

    心態(tài)——寧靜淡泊

    蘇軾在45歲的時候因烏臺詩案被貶與黃州。這是他第一次受到政治迫害,使得他認清了官場的黑暗,厭倦了爭名奪利。在黃州的四年生活,使他對政治和人生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

    最初貶至黃州,對于神宗免于一死心存感激,但更多的是受冤的委屈和政治抱負難以實現(xiàn)的莫大遺憾,當他初至黃州時寫下的《到黃州謝表》便可看出他復雜的心情。雖然深受打擊,但他也沒有一味沉淪。黃州的日子清苦、孤獨、單調,也正是在黃州,他的心境變得更加豁達,思想心態(tài)更為成熟,而文學創(chuàng)作也因此到達巔峰。

    蘇軾居黃州時生活清苦,沒有俸祿,變親自開荒耕種。還自稱為東坡居士,自食其力,悠然自得。的確與中國的士大夫、讀書人不一樣。回歸徒弟,親自勞動使得他對百姓有了更深的體諒,也讓他習慣了這種平靜淡泊的生活,對周圍的事物看得更開了,心胸曠達不少。外出遇雨也吟誦著一蓑煙雨任平生,對于人生中的風雨已然淡定不少,而也無風雨也無晴更是表現(xiàn)了他對政治上的升遷貶謫淡然處之。他也曾因憂悶夜游承天寺,卻也能欣賞秀麗美景,嘆道但少閑人,郁悶并不能打擾他的享受生活,享受自然,吟詩作賦的心情。在黃州期間,他更是參悟人生哲理,反省思考過去所作所為。和禪師在青燈古佛、晨鐘暮鼓的陪伴下交流佛理,從佛者思想中找出精神支柱,過著恬靜淡泊的生活,受著佛教萬事隨緣、老莊無為淡泊的思想熏陶,他的人生態(tài)度主見超脫、豁達,沉靜地看待萬事萬物,念出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知足,培養(yǎng)成調氣養(yǎng)性,難在去欲的生活態(tài)度,甚至產生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的歸隱思想,寄情于山水,沉醉在勞動歸隱、樂趣之中。

    于黃州時日,他從無奈遺憾走到曠達淡泊,由身居高堂的兼濟天下,心懷百姓走向歸隱的獨善其身,與民同樂,轉變的是對官場的期待與熱情,不變的是對天下對百姓的關心,成熟的是他在文學上的創(chuàng)作,成就的是他寧靜淡泊的心態(tài)和超然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文學——曠達之風

    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而黃州對蘇軾的文學生涯來說更是意義重大。他于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被貶湖北黃州,至七年(1084)調離。在黃州的四年零兩個月的時間,令他從政治低谷走上了文壇巔峰。此間他共作詩約220余首,詞66首,賦3篇,文約169篇,書信288封,共計740余篇。在這幾百篇作品中,留下不少名作。如此高的產量和質量不得不令人稱奇。首先來介紹一下他膾炙人口的詞。眾所周知,蘇東坡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幾篇代表作就是作于被貶黃州之時。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首響當當?shù)摹抖L波》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當時他到沙湖看田,途中遇陣雨,同行者被淋得狼狽不堪,唯有蘇東坡不覺。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而后文直接由雨景引申到人生,表達了作者不畏風雨、勇往直前,豪邁、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就是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詳。這首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作于蘇東坡手舉酒杯,屹立赤壁磯頭,遙想三國赤壁之戰(zhàn)之時。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涌的自然風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云健舉,包舉有力,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并收筆下。一起句就把赤壁懷古之情置于廣闊無垠的空間和時間中去,奠定了全詩的豪放基調,后文更是氣勢豪邁,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把對歷史的詠嘆,對現(xiàn)實以至未來的思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尺幅之中蘊含了深廣的喟嘆,發(fā)人深思,令人警醒。這首詞大氣磅礴,意境深遠,是中國文學史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之一。還有一篇不能忽視的作品——《黃州寒食二首》。謫居黃州第三個年頭的三月初七,蘇東坡寫下《黃州寒食二首》,詩作的墨跡竟保存下來了,裝裱成了長卷,人稱《黃州寒食詩帖》。此帖人稱天下第三行書。不僅表現(xiàn)他毋庸置疑的文學天賦,也將他的高超的書法才能顯露無疑。憑借這幅作品,蘇軾永遠定格在了漫長而又輝煌的中國書法史上。這份價值極高的《寒食帖》幾遭火劫,現(xiàn)在靜靜地沉睡在臺北故宮,等待世人瞻仰。

    除了詞以外,蘇軾在黃州期間所作的散文如前、后《赤壁賦》同樣廣受贊譽。這里詳細介紹《前赤壁賦》. 這篇文賦 雖寫的是游赤壁的事情,卻并不是一篇山水游記。以作者游赤壁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先寫樂,后寫悲,再寫樂,借人生須臾、業(yè)績易逝的吊古而抒發(fā)自己不重得失、寬和處世的襟懷。通篇基調雄渾豁達、蒼涼沉郁。開頭寫作者因泛舟江上而生樂,產生歡樂的情緒,為下文的寫景、抒情、議論作了準備,是整篇賦的有機構成部分。其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成為 廣為流傳的名句。這樣寫景并無精細的刻畫,卻自有一種清新自然之意,也與蘇子的寧靜心態(tài)相得益彰。泛舟于江上的快樂,就是從這種景、情的和諧而得到的。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幻覺,只存在于一瞬之間;寄情詩酒,放浪山水,所獲得的快樂,也只能使作者暫時的忘卻,而不是真正的擺脫。景與情的和諧一致,很快就被破壞了,作者的心情也隨之發(fā)生由樂而悲的變化。由此引發(fā)了蘇子對于人生的思考: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他認識到自然界和人生都具有兩重性,并帶著辨證的觀點側重論證在不變的一面。他接受莊子萬物齊一的機械相對論的觀點并轉化成自己面對生活時一種自然超脫的心態(tài)。這在我們當今社會仍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前赤壁賦》的理趣之美和自然之妙,是蘇軾的巨大藝術魅力之所在。正像他自己所說: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在某種程度上,《前赤壁賦》代表了宋代散文賦的最高成就。膾炙人口的二賦一詞不僅被人稱之為赤壁的絕唱,也被看成是中國文學寶庫中最耀眼的珍品。還有一篇入選中學課本的《記承天寺夜游》。短短只有85個字似從從胸中自然流出。結尾一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充分表現(xiàn)了蘇子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的人生態(tài)度?偟膩碚f,在被貶黃州期間,蘇軾的內心是痛苦的,但并未因此一蹶不振,致君堯舜的崇高理想仍然是長存心中。經過長時間的煉獄,蘇軾達到了超脫曠達的思想境界,在黃州完成了思想和藝術的升華和飛躍。。這也為他在此短短4年間能寫出眾多經典之作做了最好的注解。蘇轍說:蘇軾謫居于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也。黃州這座小城對于蘇軾的文學生涯來說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元豐五年,歲在壬戌,蘇東坡的人生觀、世界觀在這一年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巨變;蘇東坡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這一年走向了平生的巔峰。元豐五年,她是黃州歷史上最引以為自豪的一年,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燦爛光輝的一年,也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塊至高無上的豐碑。

    生活——品鑒愉悅

    蘇軾謫居黃州4年,這期間,黃州的風土人情給蘇軾帶來了不少的影響,而他在黃州不僅留下了上百篇的流傳千古的名作,也留下了許多獨創(chuàng)的的美食,充分感受生活的愉悅,這一切都可以用膾炙人口來形容。

    首當其沖的就是著名的美食東坡肉他在《食豬肉》里寫道: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這也許就是最初燒制東坡肉的方法吧。后來,他去杭州做官,傳說因他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過節(jié)時,當?shù)匕傩账退S多豬肉。而他卻把五花肉切成大塊,加蔥、姜、醬油、料酒,慢火細燜,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膩的紅燒肉,分與每戶,獲得了很大聲譽。從此民間便把這種紅燒肉命名為東坡肉,成為傳統(tǒng)的名菜,與蘇氏的詩詞、品格一同流傳至今。

    東坡流傳下來的詩文中,不僅對豬肉的烹制有獨到之處,而且對各種蔬菜的做法也有多種記載。如他寫道地碓舂糠光如玉,沙瓶煮豆軟如酥,這是對豆粥的描述。有關應時的舂菜,他寫道:蔓菁縮根已生葉,韭菜戴土拳如蕨。爛蒸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這其中他寫了三種菜:一是蔓菁,又叫蕪菁,可以鮮食或鹽腌;二是香薺就是薺菜,薺菜蒸白魚;三是青蒿,又叫香蒿,可以入藥,與面制成青蒿涼餅,香滑可口。他還寫道:芥藍如菌蕈,脆美牙頰響。形容芥藍有香蕈的鮮美味道。東坡美味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用料不高,加工不繁,粗中見細,化俗為雅。再加上東坡精美的詩文記載,更是增添情趣。

    蘇東坡愛喝酒,幾到一日不可無此君的地步。他酒量不大,可酒癮不小。到黃州生活了一段日子,酒量略有增長,曾自謂:吾少年望見酒盞而醉,今亦能三蕉葉矣。(《題子明詩后并魯直跋》) 一生好飲的他,并沒有真正醉過,是一個真正懂得飲酒的人,從不向劉伶、阮咸那樣醉生夢死,蘇東坡酒酣后不是爛醉如泥,也不瘋瘋顛顛,其主要特征是話多,俗話說:酒后吐真言。眾多的酒后詩文就是他要講的話,不單說與當時的人聽,還是說給我們后人聽的。

    黃州產酒少,官酒品質差,價格又很高,長期消費,蘇東坡也覺得實在難以承擔。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敢想敢干的蘇東坡,就自己動手釀酒,無釀酒之方,酒曲又差,幾經反復,酒是釀成功了,先品嘗一下,覺味還行,急請朋友品之,朋友無不咋舌,如馬尿一般酸澀,更有人說寧死不再喝此物,蘇東坡解釋道,喝酒不就是為找醉,只要能醉人不就行了嗎?著《飲酒說》載

    予雖飲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盞為樂,殆不可一日無此君。州釀既少,官酤又惡而貴,遂不免閉戶自醞。既不佳,手訣亦疏謬,不甜而敗,則苦硬不可向口。慨然而嘆,知窮人之所為無一成者。然甜酸甘苦,忽然過口,何足追計,取能醉人,則吾酒何以佳為?但客不喜耳。然客之喜怒,亦何與吾事哉?元豐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書。

    蘇東坡住在雪堂之中,求書求畫的人絡繹不絕,或送好澄紙求之,或送李墨求之,或送美硯求之,或送好筆求之……置換的方法不可勝舉,但求字之人必攜酒一壇,久而久之,雪堂之中竟無盛酒之器,原因是送酒之人帶來裝酒的容器大多是江西景德鎮(zhèn)湖田窯產的影青瓷器,都舍不得留下,當即自行帶走,機警的潘大臨馬上送上巴河窯燒制的刻花大甕一口,換得東坡行書手札一幀。隨之,蘇東坡將附近四、五個郡縣送來的美酒都裝入其中,戲稱之雪堂義樽,這就是宋代的東坡調制的雞尾酒。數(shù)年后,蘇東坡在《書雪堂義墨》中才透露這個秘密:

    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駙馬都尉王晉卿致墨二十六丸,凡十余品。雜研之,作數(shù)十字,以觀其色之深淺,若果佳,當搗和為一品,亦當為佳墨。予昔在黃州,鄰近四五郡皆送酒,予合置一器中,謂之雪堂義樽。今又當為雪堂義墨也耶?

    蘇軾在黃州,雖然沒有京城的位高權重,沒有那般奢華的日子,但卻讓他潛心文學與生活,感受另一番人生樂事。黃州,造就了一個可愛可敬的蘇東坡。

    尾聲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研究,我們了解了黃州與蘇軾人生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黃州影響了蘇軾,蘇軾也同樣在這里留下了可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不僅要去研究,也會傳承這種精神,將其發(fā)揚光大。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一二区,午夜福利无码免费体验区,免费人妻av无码区,日本不卡免费中文字幕

    <ul id="a0ao3"><meter id="a0ao3"></meter></ul>

    1. <strike id="a0ao3"></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