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鄂東女子學校 陶嬛
一、案例背景及設計理念
(一)、課題《彩泥民俗畫》
(二)、指導思想
根據(jù)《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緊密關聯(lián),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fā)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形成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然而課本內容是實施于全體同學的,那么學校美術對于本土美術資源的開發(fā)以及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顯得尤為重要。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鄭金洲在《走向校本》中這樣解釋: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學校的美術教育也正符合了金博士的解釋,所以,我校美術教育開設的內容之一——“彩泥民俗畫”,不僅扎根于學校提倡的民俗文化,又結合學前教育特有的手工制作“彩泥”,為創(chuàng)我校獨有的且又具民俗特色的美術作品提供了技術基礎。
(三)、設計思路
《彩泥民俗畫》的教學設計主要是激起學生的興趣,以及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蔡元培先生曾經(jīng)說過:“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本課的設計也正是為促進學生能夠在平常生活中去觀察身邊的美,為家鄉(xiāng)的美而感到自豪,陶養(yǎng)感情。除此之外,本課還要帶學生們初步認識彩泥,并動手去做一做,掌握捏、貼、壓等基礎手法。由于“泥塑”具有復雜的工藝手法,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沒有辦法讓學生全部掌握,知識量太大,反而會讓學生們失去信心;所以,學校美術的教授方法要有別于專業(yè)工藝美術師的學習,以興趣為動力,由簡入難,復雜的工藝手法在以后的課程中陸續(xù)學習,區(qū)別于傳統(tǒng)學習中先枯燥的練技法更為有效,也適合學校美術教育與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
本課中采用在獨特的材料(大扇貝)上用彩泥材料做簡單的海洋生物,把本課學到的泥塑簡單技法轉化為泥塑作品,學以致用,并能使學生有成就感,加深對泥塑作品的興趣,為下一節(jié)課的課前準備打下基礎。
(四)、教學目標:
1、通過收集材料以及圖片欣賞,認識彩泥農民畫的獨特性。
2、通過看一看,認識泥塑工具材料,動手試一試,初步學會運用泥塑捏、貼、壓等基礎手法制作一幅簡單的泥塑農民畫。
3、通過對泥塑農民畫的認識與操作培養(yǎng)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自豪之情。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認識泥塑農民畫以及泥塑農民畫的獨特性;學會運用泥塑捏、貼、壓等基礎手法制作一幅簡單的泥塑農民畫。
2、培養(yǎng)學生對泥塑農民畫的興趣。
難點:
1、學會運用泥塑捏、貼、壓等基礎手法制作一幅簡單的泥塑農民畫。
2、對泥塑農民畫的興趣。
(六)、學情分析
年段:具有一定造型能力的學前教育學生,這一階段正處于對知識的渴求時期。
從認知角度講,這一階段大腦所接受的外界信息劇增,外面紛繁復雜的世界讓他們眼花繚亂。由于其是非觀,道德觀等并不健全,因而對事物的認知只能停留在表面。這一時期他們對事物認知的興趣特別高漲,往往對什么都感興趣,都要探索一番,然而往往又是淺嘗輒止,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需要把建立在興趣上的動力轉化為主動的內在動力,真正把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內驅力,才能讓興趣成為長久的好老師!所以本課的設計也是基于興趣的建立與持續(xù),進而讓興趣轉化為長久的內驅力。
(七)、課前準備
教具:范作、PPT課件、泥塑和農民畫的資料圖片。
學具:分兩組搜集泥塑資料和農民畫資料、繪畫紙、農民畫圖片、彩色鉛筆、鉛筆。
(八)、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
設計意圖 |
一、設疑導入:師拿著一個紙箱(里面裝著兩個泥塑農民畫盤子擺件),請同學輪流伸進手來猜一猜這是什么? 讓學生產生好奇感,想一探究竟! 二、欣賞感知:
(圖1)
|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課間休息的散漫盡快進入上課狀態(tài),提高上課效率。 學生在命名的過程中會仔細找這幅擺件的特點,這一過程對泥塑農民畫的學習起鋪墊作用。 |
三、討論探究 師讓兩組同學派代表抽簽(一組農民畫、一組泥塑),上臺分享搜集材料的結果,互相補充。 師總結補充! |
課前讓學生搜集材料在課堂中當小老師,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的主體性。 |
四、技法分析 展示圖片,以及師講解、示范泥塑捏、貼、壓等基礎手法。 生實踐操作,學習泥塑捏、貼、壓等基礎手法,生互相之間糾錯,互當老師,師巡視,及時給予鼓勵,同時也要及時糾錯。 |
直觀演示法的教授,使學生更直接、更快的掌握了方法,同學直接糾錯,當小老師能加深印象,使得技法學習更深入。 |
教師活動 |
設計意圖 |
五、動手操作,生成技能 教師拿出準備好的大扇貝分發(fā)給每位學生,布置作業(yè):運用泥塑技法在扇貝上做簡單的海洋生物,并用中國結來裝飾扇貝。 師出示范作(如圖二) 圖二 |
作業(yè)設計以簡單而又有海洋特色的大扇貝和海洋生物這組合,降低了泥塑技法的要求,使得學生興趣高,完成效果好,有助于興趣的持續(xù)。 |
六、評價 生生互相評價,引導學生學會先欣賞后挑剔的方法來提升作品。從評價中學會“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內省”的方法,運用在生活當中去。 |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內省”,美術是學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不失事宜的進行德育,陶養(yǎng)情操。 |
七、拓展 讓學生課后去找一找還有什么東西可以作為泥塑的載體,還能表現(xiàn)那些題材,從生活中找一找,下節(jié)課過來分享 |
讓學生課后去找一找,師課堂的衍生,目的在于讓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美,從中培養(yǎng)對家、家鄉(xiāng)的熱愛。 |
二、教學實錄
(一)、導入
師拿著一個只能伸進一只手的紙箱放到學生面前:“我們來玩一個游戲,猜猜這里面放的是什么,為什么?”學生把目光都轉向箱子,伸著手迫不及待的要猜一猜。
“是盤子,但是盤子是光滑的,這個好像不是。”生1。
“老師,是我們見過的東西么?”生2。
“是的,是我們每日都會見到的東西,只是用處不一樣了!”師答。
“噢,我知道了,一定是泥塑農民畫和盤子的結合,我查資料的時候看到過做在盤子上的泥塑!鄙3。
“對對對,肯定是了,老師給我們看看吧,我們還沒見過泥塑呢!”
“好的,但是,老師有一個事情需要大家?guī)兔,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手中的擺件,并給它取個名字!鄙粗蠋熓种械哪嗨荛_始討論起來。
“就叫江南水鄉(xiāng)吧,這樣主題明確。”生。
“恐怕不好吧,這個題目太沒個性了,取個不一樣一點的!鄙。
“我也覺得,抬眼望去,恬淡幽雅、古意盎然,配合著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小橋流水和千年流傳下來的美麗傳說,讓這里在歲月的沖刷下,依然散發(fā)著它特有的古樸與典雅!皩,對,對,”生紛紛說道。(有畫面聯(lián)想到生活中情景,給本節(jié)課的做了情感的鋪墊。)
“藝術來源于生活,能夠和生活相聯(lián)系來取名,看來我們的同學真的越來越具藝術家的天分了,老師真為你們感到自豪!那么還等什么,讓我們的藝術家團隊來分享一下我們搜集的材料吧。兩隊來抽簽,分享抽到的內容!
兩隊分別上臺用簡短的語言來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做了分享,同學互相補充。(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享受搜集的成果,并加深知識印象。)師結合PPT圖片總結介紹泥塑和農民畫:
師拿起泥塑材料和工具一一介紹:油泥、蚜蹄兒和其他的輔助材料。
把材料分發(fā)到學生手中以后,跟著老師一起來練習捏、貼、壓等泥塑基礎技法。
讓生互相糾錯,加深印象。
師:“學習了泥塑的技法,就該到我們一展身手的時間了,請同學們運用泥塑技法在扇貝上做簡單的海洋生物,并用中國結來裝飾扇貝!
生實踐,生成技能,師巡視指導!
接近二十分中的時間,學生們陸續(xù)完成了作品,開始互相參觀了,師在這個時候引導學生先學會看別人好的地方,并去學習,不好的地方,互相討論!耙娰t思齊,見不賢而自內省! 不失事宜的進行德育,陶養(yǎng)情操。
看到自己漂亮的成品,學生不只是開心,還流露出了自豪的表情。我知道,興趣已經(jīng)開始慢慢的在升華了,為成為主動的內驅力邁進了扎實的一步。
下課鈴聲很快就響了,師布置同學們課后去找一找還有什么東西可以作為泥塑的載體,還能表現(xiàn)那些題材,從生活中找一找,下節(jié)課過來分享。這樣做的目的讓課堂得到延伸,結合生活,課堂內容才更具獨創(chuàng)性。
三、教學反思
“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碧K霍姆林斯基這樣說道,這也正符合的我對課堂生成的要求,當興趣真正轉化為內驅力的時候,學生才會主動去學,去進行自我教育,才能有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種真正的教育。努力在課堂實施過程中,讓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長留在心中,形成一種內在的、不輕易被外界所改變的內驅力,主動成長。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以及教育改革的觀念的進步,美育在培養(yǎng)全方面發(fā)展的素質人才的作用越發(fā)顯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學生樹立審美觀念,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設計,主要是扎根于學校提倡的民俗文化,從學生的身邊尋找題材,而泥塑創(chuàng)作手法的獨特性,更是吸引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激情,根據(jù)課堂生成的結果來看,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并且在課后,學生常常利用業(yè)余時間來進行泥塑農民畫的制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熱愛,學生們常常有很妙的創(chuàng)意和想法,讓我欣喜萬分,不禁為孩子們的才智感到自豪。